百姓生活网www.yzcn.net 2025-08-20 15:55:49 编辑: 周嘉
“真是大变样了,多亏了带头人陈局,做实事,为我们解难题。”在文汇街道张庄小区,63岁的严翠云看着居住了多年的老房子从斑驳破旧到焕然一新,感慨万分。
严翠云口中的“陈局”,是53岁的文汇街道建生办负责人陈亚兰。在社区一线摸爬滚打15年,民政、社保、安全样样通。自2021年接手老小区改造以来,她已牵头负责多个老大难小区的蜕变。她感慨说:“老小区改造,既是技术活,更是感情活。得把老百姓的事真当回事,才能把好事办好。”
“门外汉”下苦功,民声记满小本子
这位在基层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初次面对老旧小区改造中排水、景观、消防等专业名词,坦言自己是个十足的工程“门外汉”。
“不会只能学!”她没坐在办公室指挥,而是天天扎在工地,看工人干活,逮着机会就向施工员、技术员请教。下班后上网课,挑灯夜读。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居民的问题:王大爷家屋顶漏雨、李阿姨家下水道反味、张先生担心车位不够……每一个问题,她都力求解决。
2022年,文汇街道新城花园、梅香苑等7个小区组团改造,陈亚兰矛盾协调、工程推进、质量把关,事事操心。这场“魔鬼历练”让她摸清了门道,更让她悟出:“不设身处地为百姓着想,改不到他们心坎上。”
20天跑遍348户,“硬骨头”终被啃下
2025年初,张庄小区改造作为经开区重点民生工程着手启动。这个建于1992年的老小区问题堆积如山:墙体大面积脱落空鼓、室内公共铸铁管道漏水、五十多处违建、管网老化堵塞、环境脏乱差……更棘手的是,设计方案一公布,反对声不少。
面对僵局,陈亚兰没有退缩。她联合社区工作人员、派出所民警、施工方代表,把办公场所移步工地现场,带着小本子对348户居民展开了第二轮“地毯式”上门走访。
“得听听大家心里到底咋想的,堵点在哪儿。”陈亚兰说,这一跑就是20多天,居民啥时候有空,他们就啥时候上门。有居民不开门,就多跑几趟;见居民情绪激动,就耐心解释。一户户走下来,本子上记得满满当当,手机里也存了不少居民反映问题的视频。 真诚的沟通终化坚冰。今年5月初,延期的改造终于顺利启动。
引入“样板楼”模式,示范解决漏水难题
工程启动,另一难题接踵而至:张庄小区几乎家家户户饱受铸铁下水管错层漏水之苦。“居民放狠话,不解决漏水,就别想进场施工!”陈亚兰深知症结所在——每户漏水点、装修、户型各异,更换公共管道难度极大。
为攻克这一“老大难”,陈亚兰积极争取上级单位支持,提出“试点先行”,选定一个单元打造“样板房”。她联合社区、派出所、施工方、设计方、监理方,一户户查勘漏水点,硬是梳理出27种不同原因。为觅最佳方案,她带队四处咨询同行、请教专家,根据每户吊顶、装修情况,“因户制宜”制定“一户一策”。最终,一号楼成功改造,成为解决此类复杂铸铁管漏水问题的示范“样板楼”,也彻底打消了彭顺英等居民的疑虑。
“看她一趟趟跑,真心实意解决问题,小区一天天变好,我得支持!”曾把陈亚兰堵在门口的彭顺英,如今还主动当起了志愿者,帮着调解邻里矛盾。
“铁娘子”摔断七根肋骨,仍心系工地
工程动起来,陈亚兰的心更紧系工地。为查看外墙施工质量、检查防水效果、现场听取居民新需求,她爬上爬下脚手架不下50次。今年端午节假期,本该回家探望老母亲,但她放心不下工地,选择留下处理随时可能出现的矛盾。
连月高压如弦紧绷,一次意外骤降。7月4日,陈亚兰像往常一样骑着电瓶车赶往工地,为避免与前方突然倒车的行人碰撞,她猛踩刹车,不小心连人带车重重摔倒在地,剧痛瞬间袭来。这一摔竟断了七根肋骨。
回顾一路艰辛,陈亚兰坦言,正是凭着不畏艰难的精神,靠真心、真情、真干,让居民实现了从强烈反对到全力支持的转变。
“每改造完一个老小区,看着居民脸上的笑容,那一瞬间,所有的苦和累,都值了!”陈亚兰说。
来源:扬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