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生活网www.yzcn.net 2025-05-13 09:03:43 编辑: 周嘉
2025年高考进入倒计时,有关专业选择的讨论再度升温。前不久,教育部发布了《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全国范围内新增、撤销、调整专业点3424个,29种新专业亮相,调整力度不小。“双一流”大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排头兵”,新增、撤销了哪些专业?如何看待这些变化?本报为您梳理近五年(2020至2024年)“双一流”高校新增和撤销专业的数据。
哪些专业在“上新”?
工学类新增数量领跑 人工智能稳居榜首
统计显示,近五年“双一流”高校新增专业达1068个。其中,工学类501个,占比近半,遥遥领先于其他门类,这与工学作为我国第一大学科门类的情况相呼应。其次是理学(131个)、管理学(86个)。
梳理近五年“双一流”高校新增专业数量可以发现,Top10中有6个属于工学门类,再次印证了工学的主导地位。
整体来看,工科类新增专业主要集中在技术革新、工程应用等领域,这一趋势也与近年来国家“新工科”建设的战略方向一致。
具体来看,五年内共有41所“双一流”高校新增“人工智能”专业,位列榜首,反映出顶尖高校对该领域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从国产大模型的快速演进到人形机器人的惊艳亮相,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推动国家核心竞争力跃升的“硬科技”代表,发展态势如火如荼,学科建设正当其时。
此外,“储能科学与工程”这一工学“新贵”也在前十。作为2019年才被“官宣”增设的新专业,短短几年间,就已在天津大学、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重点高校落地。该专业聚焦新能源、储能材料等前沿领域,被视为服务“双碳”目标的核心专业。
“跑步入场”的背后,是重点高校对前沿产业风口的积极响应。
“智能+”转型明显 学科交叉成趋势
对1068个新增专业的名称进行词频统计发现,“智能”“智慧”“工程”“科学”“技术”等是关键词。其中,“智能”与“智慧”突出,“智能+”转型明显。
据统计,五年内,“双一流”高校新增布点“智能”“智慧”专业203个,几乎全部集中于工科,有较强的技术导向。除人工智能外,这些专业可以大致分为两类:
●“智能+工程”:如“智能制造工程”“智能感知工程”“智能车辆工程”等,将人工智能嵌入土木、信息等传统工科体系。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近五年仅该类专业就增设了7个。
●“智慧+行业”:如“智慧农业”“智慧林业”“智慧交通”,强调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
此外,今年新设“智能影像艺术”(艺术学)和“人工智能教育”(教育学)专业,分别在中国传媒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开设。作为“智能+”中罕见的非工科专业,它们的设立意味着“智能+”的边界正不断拓展,从技术主导走向跨界融合。
如果再将视角拉远至全国高校,宏观趋势更加明显。统计近十年全国高校新增本科专业中含“智能”“智慧”的专业可知,十年内新增“智能”“智慧”本科专业总计2146个,其中近七成是近五年内新增的。
人工智能专业在2018年开设之初新增180个,2021年之后增势放缓。近两年,智能建造专业布点有所增加。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是这类专业大规模增设的重要原因。
哪些专业在“退场”?
有的专业刚刚站上时代风口,有的则正在走向历史。
数据统计,过去五年,全国高校本科专业虽仍有新增需求,但新增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撤销数量却连年攀升,学科“瘦身”趋势明显。
在“双一流”高校,这些调整更显方向明确:山东大学一次性停招了27个本科专业,撤销了书法学等10个专业;四川大学撤销31个专业,其中不乏电子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等过去的热门选择;北京大学撤销信息与工程科学部……
调整的背后,既有学校本身师资力量、资源整合等方面的考虑,也伴随着专业方向滞后、人才培养含金量不足、就业表现不佳等现实困境。
来源:扬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