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生活首页新闻中心百姓播报百姓心声智慧扬州百姓教育房产理财 电视直播
当前位置公共部分->百姓播报头条

魁龙珠、丁伙龙舞、板凳龙 这些非遗项目以“龙”为名

百姓生活网www.yzcn.net 2024-02-09 15:41:49 编辑: 周嘉

龙在中国,是一种图腾的象征。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浓缩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扬州非遗项目中,好几项都是以“龙”为名的。分别是魁龙珠、丁伙龙舞、西安丰龙舞、板凳龙、小白龙传说。

龙在中国,是一种图腾的象征。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浓缩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扬州非遗项目中,好几项都是以“龙”为名的。分别是魁龙珠、丁伙龙舞、西安丰龙舞、板凳龙、小白龙传说。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富春茶点制作技艺,也就是魁龙珠。魁龙珠茶,就是由魁针、龙井、珠兰三种茶叶混搭而成的,三种茶分别来自皖、浙、苏。魁针产于安徽歙县,是新安江的发源地;龙井出自浙江杭州,山下有观潮的钱塘江;珠兰源于扬州本地,门前是奔涌的长江。因此,“魁龙珠”又有“一壶煮三江”的美誉。

在这三种茶中,龙井其实是最重要的,也就是打底的。最开始富春茶社用的就是龙井,龙井茶香味扑鼻,口感清冽,发色快速,入口清甜。后来为了增加耐泡性,才加入了魁针和珠兰。

如今,富春茶社在浙江杭州西湖附近就有着专门的龙井茶培育基地,专供扬州富春的魁龙珠。

丁伙龙舞刚柔并济

丁伙龙舞是江苏省的传统民俗娱乐活动。她的生成、发展历史与中国舞龙的历史基本同步,起源于汉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当地民间传说扬州东陵圣母庙里的女道士杜姜、康紫霞在瘟疫横行时用草药熬汤救治病人,使与丁伙临近的蔡家庄人转危为安,后杜、康两人化作白龙腾空而去。为缅怀她们的功德,老百姓用龙舞的方式予以纪念。

丁伙龙舞是群众参与性极强的民间文化,它刚柔并济、活灵活现,利用人体多种姿态将力度、幅度、速度融合于舞龙技巧之中。它奔放、拼搏、协调、创新,展示了龙的精气神韵,又反映了人们团结合力、奋力开拓的精神面貌。

中国人过年过节,都爱舞龙舞狮。西安丰舞龙诞生于元朝对龙王崇拜的“稻草龙”,明、清时期随民间香会、庙会的兴盛得到不断发展。1944年,安丰镇的“小招西”舞龙队参加“万人舞龙庆祝大会”,在人头上舞龙,声名远播,因此安丰舞龙又被称为招西龙。随着时间的推移,招西龙已衍生出集丰龙、林溪龙、天亭龙等众多的舞龙队。 西安丰舞龙阵式繁多,有十一个基本套路,可衍变出上百种招式,动作连贯流畅,阵式衔接巧妙,特别乌龙摆尾的“快”和金龙盘玉柱的“险”让人叹为观止。

板凳龙源于舞龙求雨

板凳龙是流行于邗江西北山区方巷镇一带的一种民间舞龙活动。由传统的“舞龙求雨”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并与一段“民众救龙”的优美传说有关。龙舞还有“干龙”“湿龙”之分,“干龙”多为娱乐,“湿龙”则为求雨。“龙”到之处,百姓必泼水助威,舞者湿身为乐。

板凳龙有多种式样的耍法。有独凳龙,一条家用普通板凳饰以彩龙,可由二人至三人舞。一人舞时,两手分别执前后腿。二人舞时,一人执前两腿,另一人执后两腿。三人舞时,前二人各以侧手执一腿,后一人双手执两腿。舞动时按照规定套路,合着鼓点,有规律、有节奏地舞出各种花样。有多凳龙,由五至十一人组成,每人各举一凳。前一名执龙头,后一名执龙尾,其余为龙身。另由二人举棒珠逗引龙行进,数人协调行动,节节相随,时起时落,穿来摆去。

小白龙传说延续至今

“小白龙回家”的传说,历史悠久,情节感人,代代相传。其流传区域广泛,仪征全境、邗江,尤其是中后山区群众,均能说出一二。虽然有不同说法和版本,但它的主题都以小白龙回家为主线。这一传说,一是表现了小白龙战胜自然灾害的勇敢精神,普降雨水,造福于民,解决了老百姓的耕作生产缺水困难,从而产生出丘陵山区的老百姓对龙的崇拜,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二是小白龙回家祭母,表现为一种中华民族的孝道美德,在民间广泛流传,也是平民百姓遵循的孝德为先、孝道为理的典范,在百德当中,孝母、爱母为第一德,是对家庭伦理道德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三是小白龙回家传说故事延续至今,被文艺工作者编成各种说唱节目,代代相传。

来源:扬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