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生活网www.yzcn.net 2023-06-09 10:09:10 编辑: 禹艳
纪录片截图。
流淌千年的运河,繁荣了扬州城市经济,也孕育滋养了扬州地方文艺。近日,央视音乐频道(CCTV15)《乐游天下》栏目播出专题纪录片《运河长歌·扬州》。
这是首部介绍扬州音乐舞蹈文化遗产的相关音乐文化专题节目,带观众了解扬州与大运河的前世今生,聚焦扬州地区的古诗词文化及音乐文化遗产项目,遴选出广陵派古琴、扬州清曲、邵伯秧号子、古筝、诗朗诵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集中表现大运河的悠久历史和深远影响,展现了运河的景色之美、人文之美、风物之美。
扬州音乐文化与运河密不可分
节目中,扬州文化学者韦明铧与扬州市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戈弘,就运河、扬州及扬州音乐文化进行了对话。
“扬州这座城市与运河有着特殊的关系,运河开通的那一天,扬州城也应运而生。”韦明铧说。
在戈弘看来,扬州音乐与运河的关系也密不可分。扬州音乐有自己的代表,一是扬州民歌,如大家熟知的《拔根芦柴花》《茉莉花》等;二是从民歌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清曲。“在扬州音乐传播的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大运河。”
民歌以外,扬州还有很多地方音乐艺术,较早的是古琴。唐朝扬州古琴文化兴盛,到康熙年间兴起了古琴广陵派,一直延续至今,在全国古琴地方流派中传播最广,脉络也最清晰。
“扬州音乐有吸收外来音乐的胸怀,又有影响其他地方音乐的特性。”韦明铧说。
长江在扬州与运河交汇,所以,扬州音乐文化兼收了河水和江水的滋养,孕育了独特风格,成为江苏运河文化中独树一帜的代表。扬州音乐既有大江澎湃的特色,也有运河深沉的特点,刚柔并济。
扬州古琴是“流动的艺术”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琴盛行时,先人就用音乐抒发情感,表达喜怒哀乐。大运河滋养了扬州文脉,更孕育出扬州学派、扬州八怪、广陵琴派等诸多文艺流派。这些流派具有地域特点,与运河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且吐故纳新、交流融合,形成了鲜明的扬派特色,广陵琴派便是其中代表之一。
节目中,古琴艺术(广陵琴派)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马维衡与省级非遗传承人曹华的一曲琴箫合奏《平沙落雁》,让观众领略到广陵琴派的特色与韵味。
马维衡介绍,扬州古琴早在唐代就有记载,唐代诗人李颀说:“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扬州古琴艺术经过宋、元、明的不断发展,到了清代,由于大运河带来了交通便利,使得众多外地琴家纷纷来到扬州交流琴艺。清代顺治年间,扬州著名琴家徐常遇在继承本土古琴艺术的基础上,又吸取其他流派的特点,从而形成了广陵琴派。
广陵派古琴不仅名家多,而且著书立说多,琴谱就有五部,这是其他流派所不具备的。广陵琴派的美学特点是中正、自由、跌宕、幽远,重而不虐、轻而不浮。“运河水是流动的,扬州古琴艺术也是流动的。”马维衡说。
来源:扬州网